首页 > 电脑资讯 > IT服务

网络流行偷听网站 “偷听族”爱上记录闲言碎语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   时间:2018-10-18  点击:74次

    如果你与朋友走在路上的随意闲聊或者在公交车上的贫嘴逗趣突然出现在了网上,千万不要吃惊。你只是遭遇了“偷听”一族,他们热衷于将生活中“偷听”来的内容贴在“偷听论坛”或者“偷听网站”上。目前,这种“偷听”在很多年轻人中间风行。

    商店、公交站台、医院、人行道、公交车……“偷听”无处不在

    “整来整去,发现还是东北这嘎好,东北人咋看咋顺眼,不像南方人。”(在去太平机场大巴上,一位30岁在南方做服装生意的东北女子和朋友聊天)

    “这勺子怎么拿不出来了?”(一对夫妻在中山路肯德基店吃圣代,老公在吃圣代的时候,由于冰糕比较粘而且密度比较大,致使勺子拔不出来)

    “去年这个时候我每天都能出四五百,现在出一百块钱算过年。”(南岗地下一卖服装的感叹)

    “我就想吃点干豆腐卷大葱。”(中午,道里一高档饭店内,一位穿着入时的女士点菜时这样说)

    ……

    这是几位网友在“偷听哈尔滨”上公布的“偷听”内容。他们将无意间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并选择有意思的公布在网上。网友“树宝宝”介绍:我们是受“偷听纽约”的创意启发而有此想法的,现在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网站,如“偷听北京”、“偷听上海”、“偷听西安”等,我们觉得哈尔滨也应该有自己的“偷听一族”。

    采访中,这些“偷听族”解释:其实,偷听并非单纯字面上的偷听,只是日常生活里将随时随地随意听到的一些交谈或闲言碎语真实地记录下来。这种偷听记录,不用渲染,不用修饰,保持原滋原味,别有一番风味。

    网友“圣诞的鸡蛋”的“偷听”历史已快一年,“偷听”记录的数量十分可观。他认为:现代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喧闹而污浊的城市,使我们远离了自然,失去了感动,迷茫了方向,孤独的走着,寂寞的陪着,无奈的活着。因此,这种偷听充满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不光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轻松的娱乐,还能从一种程度上体现出一些热门话题,是一种有价值的大众文化。

    “偷听北京”、“偷听上海”、“偷听大学”……“偷听”内容精彩

    网友“小刀断雨”的真名叫朱子业,是国内“偷听”的创始人。他对“偷听”这词有自己的看法。他在“偷听北京”专帖首页说:“不要说这个概念很猥琐,甚至变态,相反我认为它是一个伟大的事物。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也是一个虚无的时代。文字写手在拼命制造空洞的故事,成群的人在用它们填补着精神的空白,还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偷听’是对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和表达,不用渲染,不用修饰,一切来得那么活色生香,像一张用傻瓜相机随意留下的照片”。

    几年前,当时22岁的大男孩朱子业结束了在西安一家广告公司的工作,捏着一张硬座车票,背着一个随身小包,登上了前往北京的T232次列车。他没想到,这个城市很快给了他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 那是到北京的第二个月,他在报纸上偶然读到一篇豆腐块儿大的新闻:3年前一次无意间的偷听,使美国人弗里德曼突发奇想建立了一个“偷听纽约”的网站,专门记录纽约各色人等的谈话瞬间,如今网站每月已有400万的访问量。

    “为什么我不试着‘偷听北京’呢。”小朱脑海中灵光一闪。

    那时,这位山东男孩刚在北京落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而有意无意地听别人说话,也刚好是他的一大爱好。山东老家的院墙上,曾经被他用粉笔写满了偶然从墙外听来的只言片语。在西安时,他也喜欢把别人说的有意思的话记在笔记本里,有时还会据此长篇大论一番。就这样,小朱决定开始用这种新奇的方式,每天记录“偷听”到的北京人的闲言碎语,由此勾勒一幅北京的市井生活风情画面。

    “OK,5毛,好勒,谢谢您了。各位GOOD拜拜!”—— 这是小朱记下的“偷听”到的第一句话。地铁八王坟站,一个卖报的老人在吆喝了三分钟“最后一份报纸”后,终于为手里的《法制晚报》找到了买主。他欢喜地接过5毛钱,然后用地道的京腔向一群等车的人打了个招呼,穿过缓慢的车流扬长而去。这个说话夹杂着英文单词的快乐卖报老人,猝不及防地给了小朱一阵好心情。

    每天5条,朱子业用“小刀断雨”的网名,在天涯社区编辑着这个叫做“偷听北京”的帖子。每当听到有意思的话,他就在心里重复几遍或悄悄记在手机上,稍加整理以后发表在网络上。从一些人对民工的恶言、堵车时乘客的抱怨、甚至出租车司机对城建的微词,朱子业都一一真实记录。网友们大多对小朱的“偷听”表示支持,有人留言:“哥们儿,生活啊,有意思。”“期望你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北京的现在。多谢了。”有人感慨:“以后我也要多留意身边的生活。”更多的网友,则把自己“偷听”到的东西也贡献出来。

    记录生活、展现民情、体现文化——“偷听”价值不菲

    “想想,100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大家偷听的这些东西,就能大致了解现在的北京平民生活是个什么样,是件多带劲的事。”小朱感慨。在他看来,现在的城市文化都是精英人士写出来的,是经过过滤的,而他写的,才是原汁原味儿的北京百姓生活。

    很快,“偷听北京”受到网友追捧。网络上一时“偷听”成风:“偷听西安”、“偷听长沙”、“偷听上海”、“偷听大学”……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偷听”的网站。他们几乎都延续了“偷听北京”的模式和风格,记录着自己所在城市的“风言风语”。

    大多数网友认为,“有价值的偷听是一种文化”,“这种观察体会生活的形式很好”……他们对“偷听”并记录城市人生活的方式颇为推崇,认为这“体现了底层大众最精髓的文化”。

    “这里的‘偷听’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听他人隐私或窃听式的行为。”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潘天舒认为,让网友推崇的这些“偷听”,更像是有心人在无意中捕捉瞬间即逝的片语碎言。他指出,闲言碎语未必一定能“体现大众底层最精髓的文化”,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充满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人际对话,或许比所谓“精英话语”更有学术价值。但他同时提醒网友,要正确认识这种形式,不要真的去偷听,否则会有侵犯别人隐私之嫌。

    “偷听”语录

    “来,您过来坐吧。”

    ——公交车上,一个靠窗的老太太起身招呼过道上站立的老先生。而离老先生更近的邻座上,一个30多岁的女人坐如铁钟。

    “哎呀……见光死!”

    ——上午9:10,黄兴广场,一对年轻男女从辛巴达王中西餐厅走出,那女士突然惊呼。即使是9月,即使是上午9点,长沙的太阳依然毒辣。

    “我很难同你解释,到时发短信给你看。”

    ——这是在公车上两中学生的对话。两人是同校学生,因为一起参加了某个周末活动而认识,这是A向B介绍自己时,B问他名字中一个字的写法时,A说的话。现在的家长给孩子取名是越来越有“个性”了,有些字是在中国生活一辈子都不一定见得着的。

    交通协管员说:“侬库伐到个只红灯哇(你看不到红灯吗)?!”闯红灯的中年妇女说:“道路介空,么宁(道路这么空,没人)!”协管员立即回了句:“哦,侬屋里厢么宁,我阿去住住好哇(你家里没人,我也去住住好吧)?”

    “这个股市啊……那个跌啊……我的人民币啊……可不是橘子皮啊……心痛得哗啦啦啊……”上海一位股民的抱怨。

    “鸭脖子怎么卖?”“10块钱3个。”“那我买1个多少钱?”“3块。”长沙一位做鸭脖子生意的店主奇怪的卖法。

    “回收蟑螂,大的一元,小的五角。”最近,广州街头巷尾出现了不少高价回收蟑螂的人,他们说卖的蟑螂药药效强,灭了的蟑螂包回收做药用,可以治百病。纸箱上面还有一个牌子写着:“药效好不好,人头来担保!”等你买了蟑螂药后再去找他,早没影了。

推荐游戏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