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辉手游网中心:是一个免费提供流行视频软件教程、在线学习分享的学习平台!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

[摘要]无线充电技术早就已经在 Android 手机中普及, 很多小伙伴都在问多久才能iphone无线充电,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吗?, 小编今天带大家来分析一下吧。   苹果的情况有些不同, 无线充电技术并没有在苹果设备中普及, 甚至直到今年, 苹果才有一款设备支持无线充电技术, 那就是 App...

 无线充电技术早就已经在 Android 手机中普及, 很多小伙伴都在问多久才能iphone无线充电,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吗?, 小编今天带大家来分析一下吧。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

  苹果的情况有些不同, 无线充电技术并没有在苹果设备中普及, 甚至直到今年, 苹果才有一款设备支持无线充电技术, 那就是 Apple Watch 智能手表。

  Apple Watch——苹果的第一款无线充电设备

  苹果最新为 Apple Watch 发布了一个无线充电底座, 售价为 628 元人民币。 据苹果介绍, 你可以将 Apple Watch 平放在磁力充电基座并解开表带进行充电, 也可以侧放充电。 侧放时, Apple Watch 会自动进入床头钟模式, 将其作为闹钟来使用。

  这款无线充电底座采用扁平的圆形设计, 许多人惊奇于它像碟子一样的外观。 事实上, 这样的碟子设计在 Android 阵营很常见。 比如, 三星 Galaxy S6 和 Galaxy Note 5 的无线充电设计都是白色的圆形碟式设计。

  Apple Watch 支持的是电磁力无线充电技术, 这是市面上最常见的无线充电技术。 无论是苹果 Apple Watch 标配的充电器, 还是最新发布的无线充电板, 他们都同样内置了磁片和线圈, 它的原理是这样的, 电流通过线圈, 线圈产生磁场, 对附近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 产生电流。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

  下一个是否会是 iPhone

  无论是苹果为 Apple Watch 搭载无线充电技术, 还是苹果专门发布了一款无线充电板, 这都说明, 苹果对已经开始普及的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是视而不见, 也没有高冷地不屑于使用。

  相反, 苹果其实也很重视这个便捷的充电技术。 所以, 继 Apple Watch 之后, 下一个支持无线充电技术的会是 iPhone 7 手机吗?

  新一代 iPhone 预计将于明年秋季才会亮相。 而现在, Apple Watch 以及无线充电板都已经面世, 明年将会出第二代, 这意味着, 经过一年时间的锤炼, 苹果的无线充电技术应该会更成熟。

  如果说苹果是用 Apple Watch 试水无线充电技术的话, 那么, 明年技术更加成熟之后, iPhone 7 支持无线充电技术的可能性很大。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

  不过, 话说回来, 如果 iPhone 7 支持无线充电技术, 那它是否会采用和 Apple Watch 一样的磁力充电技术?

  也许不会。 苹果当前推出的 Apple Watch 标配无线充电器以及现在的无线充电板可以支持 Apple Watch, 主要是因为 Apple Watch 手表背部为类似陶瓷的材质, 不是像 iPhone 那样的金属外壳, 所以能够实现无线充电。

  而 iPhone 6 以及 iPhone 6s 都是金属外壳, 使用电磁力无线充电技术会导致手机发热。 除此之外, 铝制金属的外壳还会也会屏蔽掉电磁波, 基本没有考虑的可能。

  所以通过将 Apple Watch 的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 iPhone 7 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除非苹果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无线充电方面, 苹果一直也在默默的研发。 上个月, 苹果又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一项“感应式充电”技术专利, 这是苹果第五次提交与无线充电相关的专利。

  苹果多次提交“无线充电”技术专利, 这表明, 苹果确实有为旗下设备添加无线充电技术支持的打算。 目前不确定这 5 个技术专利中, 是否有一个可以支持金属外壳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不过话说回来, 苹果旗下设备绝大多数均为金属设备, 想必苹果在研发无线充电技术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

  iPhone 还有哪些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选?

  除了苹果自家研发的无线充电技术之外, 还有哪些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选择。 就当前来说, 比较主流的是 Qi 无线充电标准。

  Qi 是最为常见的无线充电技术, 其采用的无线充电原理也是电磁感应式。 Qi 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简称 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 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

  首先, 不同品牌的产品, 只要有一个 Qi 的标识, 都可以用 Qi 无线充电器充电, 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

  市面上采用 Qi 标准的手机有:Galaxy S6 系列, Nexus 6, Nexus 5、Lumia 930、LG G4、 Droid Turbo 2 , 当然还有更早的 Lumia 920 等多款手机。 只要支持 Qi 无线充电标准, 把它们放在任何一款支持 Qi 标准的充电器上都可以充电。

  Qi 无线充电技术和苹果的电磁力技术差不多, 都会发热, 苹果 iPhone 不太可能采用这一标准。

  不过, 高通倒是最新研发了可以给金属设备友好充电的无线充电技术。 据了解, 高通的新型无线充电技术名叫“Qualcomm WiPower”, 该技术并非基于常见的 Qi 或 PMA无线充电标准, 而是基于一种名为“Rezence”的新型标准。 今年一月的时候, Rezence 第一次向公众公开, 该标准由无线充电联盟(A4WP)制定, 参与的厂商众多, 包括了三星、英特尔、微软、LG、华硕、联想、摩托罗拉、高通等。

  具体来说, WiPower 设备具备一个磁共振元件, 如果将该元件运行在一个合理的频率, 可以在不影响其它金属设备的情况下为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充电。 高通表示,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WiPower 可以为任何金属外壳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 甚至笔记本电脑充电, 其普适性大大强于之前的无线充电标准。

  因为使用的是磁共振技术, WiPower 也带来了如下一些方面的好处, 譬如:将设备放在充电板充电时, 并不需要完美地将两者对齐;一个充电板可支持同时给多个设备进行充电, 且这些设备可以是不同的功耗标准;WiPower 最高可以给 22 瓦功率的设备进行充电, 同时充电速度要远快于其他无线充电技术。

  首先, WiPower 支持金属设备, 这一点符合 iPhone 金属机身的要求;其次, Wipower 不需要完美的将两者对齐, 这也符合苹果对易用的要求。 另外, WiPower 采用的是核共振式充电方式, 相比电磁感应, 它拥有发热量降低的优点。

  苹果喜欢极简设计, 如果为 iPhone 添加无线充电技术, 用户的充电步骤将能够得到进一步简化, 较现在的 Lightning 正反插接口更加简单方便。

iphone7支持无线充电

  无线和快充 你希望哪个先到?

  无线充电技术和快速充电技术, 都是目前 iPhone 所不支持的, 也是用户所期盼的。 根据苹果的习惯, 苹果一般不会一下子同时满足用户的两个要求, 往往会先支持一个, 而另一个功能则还要再等一年。

  如果, 要你在无线充电和快速充电中做一个选择, 你会选择哪一个?

  如果你选择无线充电, 那么, 你就是以方便作为优先, 回到家, 或者去到办公室, 将 iPhone 7 直接放在无线充电板上即可。 不需要再找插头, 然后插入 Lightning 接口。

  不过, 有一点也需要明白, 就目前情况来说, 无线充电的充电速度其实要比有线充电慢, 一般来说, 要慢一半。

  拿只能无线充电的 Apple Watch 举例, 它的电池容量仅 750mAh, 充电时长却需要 2.5 小时。 作为对比, iPhone 6s, 电池容量是它的两倍, 充电时间却与它相当。 如果 iPhone 6s 使用无线充电技术, 电量从 0 充到 100 的时间可能会超过 3 个小时。

  快速充电技术在安卓手机上也已经非常普遍, 即使是小朋友也能念出“充电 5 分钟, 通话 2 小时”的快速充电技术广告语。

  Quick Charge 快速充电技术发展到今年已经是第三代产品, Quick Charge 3.0 技术能在大约 35 分钟内将一部典型的手机从零电量充电至 80%。

  目前市场上的高端机型大多数都采用 Quick Charge 2.0 快速充电技术, 明年 Galaxy S7、 Moto X Style 接班人以及 LG G5 等手机将会采用 Quick Charge 3.0 技术。

  另外, 日前华为还推出了一款快速充电电池, 只需 5 分钟就可以充满 48 % 电量, 而且并不会折损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及其性能。

  别人手上拿的手机都纷纷支持快速充电技术, 即使手机没电了, 在出门前抓紧时间充电几分钟也能够支撑半天时间, 你是不是有些羡慕嫉妒恨?

  更可恨的是, 有一些手机不仅支持无线充电, 还支持快速充电, 比如 Galaxy S6、Galaxy Note 5、HTC M9 以及 Moto X Style 等。

  不过, 苹果是无法一下子给我们带来两个惊喜, 所以,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 你是选择快速充电, 还是选择方便的无线充电技术?


苹果应用引领新的上网速度革命,给您带来超快体验。